余溪辞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畅读书坊www.chfre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那时候情况特殊,人为世道所逼。而那些菜人被买入了大户人家里,便也同一般的牛肉、羊肉一样,或煮或炒炸煎,总归弄熟了放到“大人们”的餐桌前。
当时有个厨子,据说是在某个权臣家中当差。权臣挑食捡嘴、性格暴虐,吃过三次的菜绝不吃第二次。就算是厨子强行做了,也会被他嫉恨,而后不就要么扫地出门,要么直接杖杀在家中。
乱世当前,莫说是新鲜的菜品,能有菜就不错。
厨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姓名和差事,不得已只好昧着良心创造出了不炙脔骨这道菜。
不炙脔骨来源于两道菜品,其一为脔骨,其二为不炙炊饼。脔骨是切块的肉骨头,而不炙炊饼也并非当真是炊饼,而是用带骨头的肉包成的肉包子。这种包子用甄蒸熟,自然不需要炙烤。
而后到了厨师这里,不炙脔骨就成了用小孩甚至是婴儿的肉,剁碎以后,放在甄翁里慢慢蒸熟的一道蒸肉,只是这肉用的是带骨人肉,上头撒着的就是用胡椒、自然、辣椒和其他作料制成的大料。
不知后来那权臣如何,只知道这道菜被记录在了古菜谱上,许是为了警示后世的厨子,不要走上如此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