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只梅菜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畅读书坊www.chfre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王大爷咬了口新品种,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:跟小时候的‘老黏苞米’一个味!他咂吧着嘴,指甲抠下粒玉米,黏丝扯了半尺长,现在市面上卖的甜玉米,水叽叽跟嚼蜡似的。
可万一卖不出去呢会计老张推了推裂框的眼镜,万利集团卡着渠道,咱这五十亩……
陈立秋点开手机里存的万利集团宣传视频,当原料直采价8元斤的字幕闪过,他猛地按停:他们拿咱的玉米当金子卖,却把咱当土包子——手指划过黑板上的金穗1号,但这不是普通玉米,是能直接啃的水果玉米,是能做高端甜品的黄金原料。
他掏出平板电脑,展示自己设计的包装草图:牛皮纸袋印着手绘的玉米植株,角落标着金穗村农户直供,下方一行小字:从地头到舌尖,中间没有万利集团。底下村民交头接耳时,他突然播放了在仓库偷录的音频——周明远的土包子论像把刀劈进寂静,李寡妇拍着桌子站起来:去年我男人被他们推得摔断肋骨,这口气憋太久了!
三天后,村集体荒地上的旋耕机开始翻土。陈立秋戴着遮阳帽蹲在田边,把发酵好的羊粪拌进垄沟——这是他照着农科院教授给的配方改良的有机肥,滴灌管道从地头的蓄水池延伸开来,每株玉米苗都能喝到精准配比的营养液。他特意留了三分地做对照实验,左边用传统化肥,右边用有机肥,将来拍视频得让网友看见区别。
玉米拔节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。陈立秋每天凌晨四点蹲在试验田里,用手机延时摄影记录生长过程:嫩绿的叶片顶开地膜,绒毛般的玉米须探出苞叶,籽粒在晨露里渐渐鼓胀。他把这些素材剪成《玉米成长日记》,发在新注册的账号种玉米的小陈上,配文:被资本定价的土地,正在长出自己的答案。
第七十九天,第一穗金穗1号成熟。陈立秋站在梯子上直播采收,锋利的镰刀划过秸秆时,直播间弹出条弹幕:主播你这玉米咋跟水果似的他当场掰下穗子,对着镜头啃了口,汁水顺着下巴流进衣领:家人们,咱这玉米不用煮,直接啃比哈密瓜还甜——弹幕瞬间爆炸,生吃玉米的话题冲上热搜。
真正的转机出现在那场对比直播。陈立秋把老黄秸和金穗1号同时扔进锅里,蒸汽模糊镜头时,他举着检测报告说:左边是万利集团收的0。6元斤的玉米,膳食纤维含量高但口感粗糙;右边是咱的金穗1号,含糖量18%,糯性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两倍。当他把老黄秸的颗粒泡进清水,浑浊的杂质立刻析出,而金穗1号的籽粒在玻璃碗里像琥珀般透亮。
data-fanqie-type=pay_tag>
28元一个的爆浆玉米蛋挞,用的就是左边这种玉米,他突然压低声音,掏出在仓库拍的编织袋照片,但包装袋上印着‘有机农场直供’——可袋子上的‘金穗村’三个字,是咱村老裁缝用红漆印了二十年的啊!